首页 >> 行为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全文阅读(目录)
大家在看 嫡嫁千金 遮天 遮天 大奉打更人 媚者无疆 轮回乐园 过野 茕茕 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 斗破苍穹 
行为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全文阅读 -  行为心理学txt下载 -  行为心理学最新章节

1.习惯使个体适应自己“遭遇的情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

第二章 习惯性行为

最本能最真实的行为心理学

本章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人类的动作与习惯。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人类在婴儿时期还处于非习得的活动中,因此,对于外来侵犯是无法抵御的。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比较,从1岁孩子的发展和1岁猴子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

人类的初期无疑是无助的,但尽管这样,人类也会最终成长为动物界中独特的生物。那么是什么使得人类最终具有这样的独特性呢?归纳起来无非是这样几点:(1)内脏或情绪习惯的数目、灵敏性与准确性;(2)喉部或言语习惯的数目、复杂性和完美性;(3)动作习惯的数目和完美性。

我希望大家能同我一样,对我们的身体,即我们的手指、手、手臂、腿和躯干习惯所具有的巨大能力保持好奇之心,接下来和我一起去认识“动作”一词所包含的躯干、手、腿、手臂的组织结构,因为这个问题有必要弄清楚。

1.习惯使个体适应自己“遭遇的情境”

我们知道,人类在婴幼儿时期,是不断通过光线、声音、触摸、视觉、嗅觉来接受刺激的,而我希望大家只把这些刺激看作人类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的外部环境。在这个时期,人类还同时通过分泌的产生与缺乏、压力的存在与缺乏、食物在肠道中的移动以及体内的肌肉来接受刺激。而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和腺体的刺激,不论是否有无条件,它们都是确实存在的刺激物体,就像我们面前的桌子、椅子一样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们构成了人类内部环境,但在有关环境和遗传的相对影响的讨论中,这部分环境往往被遗漏。人类处在不断的刺激之中,也正是源于这些刺激,我们人类才具有了现在这样的结构。其实不只是人类,别的动物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内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人类和动物必然会产生活动。经常受到两个环境刺激的有机体,不会只对内部或外部刺激做出反应。比如当一个人在胃部收缩,即饥饿的时候,就会伸手去抓取食物;看到警察时,会下意识地收紧腰带;如果手里钱不多,就会暂缓结婚娶妻的打算等。同样的道理,一个在年轻时接受过言语训练的人,不会放任自己与暂时性的伙伴进行交往。

正是在内外部的有力刺激下,人类机体不得不做出反应,产生行为。由于这些刺激的作用,人类的躯干、手、手臂、腿不断地进行活动,内部腺体反应器官不断产生各种反应,而且婴儿时期的这些活动还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很自由。不过,假如我们不想让它们被别的类似的活动所引起,它们也就不会是自由的了。当刺激产生时,这些活动就会直接对其做出反应,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有规则和秩序。也就是说,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活动变得日益有规则。有机体受到的刺激影响,不仅限于清醒时,睡眠期间也会受到影响,这个不是静止的。

那么,有机体是否处于一种顺应状态呢?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个体必须不断顺应。对于这个观点,行为心理学家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仅仅顺应的人,是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的人,那就是一个死人。事实证明,个体对刺激A做出反应,接着必须对刺激B做出反应,来改变他的环境。不管这种反应是习得还是非习得,抑或是二者的结合,最后都会有两种情况出现:刺激A实际上已经被刺激B去除;由于对刺激B的反应,个体忽略了刺激A的范围。在第一种情形里,A被消除了。在第二种情形里,新的环境使刺激A对机体的有效刺激停止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理解这一问题,一个饥饿的人,先是胃痉挛,即刺激A出现,这时,个体开始活动,进入餐厅吃东西(刺激B),就是个体进入了食物补充的环境。此时,由于个体进食,即刺激B产生后,刺激A立刻停止,也就是胃部不再痉挛,这就意味着“顺应”作用。事实是,一个人吃饱饭后,虽然不再遭受饥饿的刺激,但另外的刺激会马上发生影响,使其做出其他反应。

由此可见,我的观点是成立的,即机体不会也不可能顺应。对此,我再举个例子以说明我的观点的科学性。事实如下,个体对刺激A做出反应会引起环境改变,这时刺激A就不再发生作用:个体X躺在床上准备睡觉,街边的路灯从窗帘的缝隙中投射进来,正好照到他的眼睛,他翻转了一下身子,可是还是不能摆脱光照的影响。于是,他把头埋进了被子,但很快他的头又从被子中露出来,然后起身找了一张厚纸,将那条缝隙遮挡起来。在这里,个体X对刺激A做出的反应——用一张厚纸遮住光照,使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没有灯光干扰睡眠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他不再把A当作一个刺激。因此,从对前面两种情形的分析来看,它们不是完全相同的。个体摆脱了刺激,但这并不是说另外的一些刺激不再作用于他,而是他仅仅摆脱了其中的一个刺激。而心理学家所说的“顺应不良”,指的是两种有对立倾向的刺激,被有机体摆脱促成刺激的范围给抑制住了。而对于这个词语,我们想要用它表达的意思是,个体通过活动,使作用于他的刺激失去效用,或者摆脱这一刺激的范围。我们之所以要对“顺应”这一词语进行解释,主要在于有些事情,和我们的相关实验结果,即动物获取食物、水等,或者摆脱一个产生消极反应的刺激是相似的。

前面所谈的这些,主要论证我们的这样一个观点:个体拥有一个组织来适应“遭遇的情境”。既然如此,他必须形成这样一类习惯——能够使刺激A平息,或者采取某种活动方式,使自己从这种刺激的有效范围内摆脱出来。一个成人已经学会了在光线刺激眼睛时,从床上爬起来,用一张厚纸钉在遮光物的缝隙上,而一个3岁的孩子则只能哭着让他的母亲将灯关掉;一个成人在感觉到饿了的时候,就会进入餐厅吃东西,而不会像一个1岁的孩子只会哭。也就是说,当个体想要进入一个更加舒服的境界,就必须形成一些习惯。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构成人类所有习惯的基调。内外环境的刺激,使个体开始活动,在他去除刺激A或者离开那个被刺激A所影响的范围之前,他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而当他重新回到原来的情境时,他能在其中快速而更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以达成他的目的。对此,我们就说他已经学会或者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喜欢行为心理学请大家收藏:(m.75zw.com)行为心理学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你可能会喜欢 遮天 轮回乐园 吞噬星空 全职法师 大奉打更人 我喜欢你的信息素 斗破苍穹 寂寞少妇的诱惑 万族之劫 诡秘之主 洗铅华 神医弃女 你是我的荣耀 偷偷藏不住 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