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阳明心学 >> 王阳明心学全文阅读(目录)
大家在看 嫡嫁千金 遮天 遮天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 过野 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 陪读妈妈 寂寞少妇的诱惑 重生之女将星 
王阳明心学 张弛 -  王阳明心学全文阅读 -  王阳明心学txt下载 -  王阳明心学最新章节

不为行善而行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

人生有善的一面,亦有恶的一面。我们内心的精神法则和社会伦理是教人虔心向善,然而种种现实弊端又让一部分人终生为恶。于是,善与恶常在道德法庭中争论不下,也常在人的心中摇摆不定。有人信了佛家之言,便去刻意行善,不擅杀生灵,不窃人财物,然而却依然修不成正果;有人虽一度作恶,但是从恶中窥见了自己的丑陋,经过千般悔改终于修得一颗善心。那么,善恶之分,究竟是体现在行为上,还是源自于内心最真实的一种需要呢?

关于为善与为恶这个话题,王阳明曾说过:“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有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尚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是不懂得心的本体原本无一物,一直执著于去为善除恶,就又多了一份做作的意思,便不是豁然大公了。《尚书》中所说的“不凭自己的好恶行事”,这才是心的根本所在。行善事,往往身后总是有许多非议,这是因为行善的时候一定会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一种刻意为善的行为,会让人觉得他行善的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被称为心的本体,也是人性中最纯净的一面的展示。因此在他看来,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他们都是存在良知的,所以圣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绝不在于他们有没有良知,而是在于他们的良知是否被物欲所蒙蔽,这个蒙蔽的深浅程度将决定着他们良知的觉醒程度。也就是说,良知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别的,它的原始状态是洁净无瑕的,只是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慢慢地被外界因素所熏染,结果就会十分功利地驱使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作出善念或者恶念的事情,在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就会贯穿着有意做善事或者有意做坏事的念头。

清代蒲松龄曾经说过一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显然,蒲松龄和王阳明的观点一致,都认为即使是在外界看来是善行的行为,如果是有意识地去做,那就不应该得到嘉奖。因为这种心理本身源自于一种为行善才行善的意识,不是出自于内心的。即使那些信奉佛教而虔心向善的人,通常也都是期待自己最终升天成佛,所以也不应该受到过多的称赞和美誉。可见,这个世界上只有源于内心本性的善才能称为真善,其余的都是伪善。

关于为善,蒲松龄在《聊斋?黎氏》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谢生的人娶了一个狼妖,名叫黎氏。在黎氏刚刚被娶进家门的时候,非常勤劳能干,孩子有衣服破了她就认真地缝补好,每日干活常常到天黑,十分辛苦,所以无论是家人还是外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勤劳、温柔的贤妻良母。

事实上,黎氏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让丈夫谢生放松警惕,为自己吃掉谢生的儿女作准备罢了。因此,那些表演性质太强的行善,其背后往往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关于为恶,蒲松龄在《聊斋?莲香》中又讲述了一个相对的故事:

一个名叫李氏的女鬼和一个名叫桑生的男人相爱,然而由于女鬼身上所带的淫秽之气让桑生身染重病。但是因为李氏并不是想谋害他,属于“无心为恶”,因此这种淫秽之气最终慢慢散去,而她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并由于她真心悔改让桑生起死回生,两个人最终结为夫妻。

《聊斋》虽然讲述的是世间并不存在的故事,但是其中的道理和现实社会都是相通的。无论是人还是鬼妖,如果将善和恶当做一种刻意的行为,结果和无心为善为恶一定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

王阳明曾经说过:“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仿写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一个人的心体上都不能够残留任何的杂念,这个念头不单是那些恶的念头,就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够存在,哪怕是你的眼睛进入了一些金玉屑也同样会看不清东西。王阳明通过这个精妙的比喻来劝告人们要保养自己的良知,不让它被物欲所沾染。

一个人有意识地去做好人好事的时候,在心里会产生一种很微妙的想法;你会充分感觉到自己在做一件好事,而这件好事实际上是受到社会准则允许和褒扬的,这也就意味着你期盼着得到别人的认可。时间一长,这种想法就会变成一种想要得到回报的念头。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就生命的本质来说,无论善或恶都不应该成为打扰内心的一种障碍,应该顺其自然地做事,从而让内心保持一片洁净与祥和。

喜欢王阳明心学请大家收藏:(m.75zw.com)王阳明心学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你可能会喜欢 遮天 轮回乐园 吞噬星空 全职法师 大奉打更人 我喜欢你的信息素 斗破苍穹 寂寞少妇的诱惑 万族之劫 诡秘之主 洗铅华 神医弃女 你是我的荣耀 偷偷藏不住 完美世界